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7月1日讯(记者 肖霄)6月30日,由无锡市委网信办,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和中国经济网共同主办的太湖云享第四期网络访谈活动于中经云端云会议系统线上举办。活动围绕无人驾驶技术在行业内的发展现状以及何时能够大规模商用落地等话题,邀请多家整车企业、新兴科技公司以及业内专家进行探讨与分享。
江苏天安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雷表示,有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发生车祸800多万起,其中20多万起涉及到人身伤亡事故。经过半年到一年驾驶训练的有经验、有判断能力的驾驶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甚至第六感判断都可能出现失误,那么自动驾驶会如何?他指出,现在很多自动驾驶技术是沿用仿生学,实际在通过摄像头、雷达等设备模拟一个驾驶员,那么从安全角度上来讲,也许实现无人驾驶还需要比较漫长的时间,因为无人驾驶要想替代人为驾驶,首先它的安全性一定比人驾驶要高,这涉及到非常多的相关智能网络和智能技术覆盖,这属于新基建,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建设。
第二,涉及到了成本的问题。例如港口用的卡车,如果使用驾驶员一年需要支付15万,三年就是45万,而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售价是45万,港口就更愿意使用自动驾驶汽车。此外,还有采矿、物流等一些场景同样适用。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未必会购买一辆45万的自动驾驶汽车,因为可能更愿意选择便宜一些的人工驾驶汽车。
另外,还涉及到法规的问题,目前来看,行业发展和法规是互相促进的。但是在中国目前人车混行的道路状况下,情况比较复杂,从做大规模的商业化测试,到自动驾驶落地也需要一段时间。杨雷认为,这三个因素都极其重要,每一个都决定了无人驾驶落地能否实现,以及何时能实现。
去年,中国的已经突破了两亿,在今年就会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所以对于家庭来说,批量化替换成自动驾驶的路还很远,从安全性、成本上来讲,也许还需要10年、20年,我倾向于可能在2035年以后,老百姓开的车可以进行无人驾驶的批量化替换了。但具体到个别点上的突破,可能会很快实现,比如无人物流车,今年到明年也许就能实现真正的商业落地,实现无人物流派送。港口的特定无人运输车可能两三年之内能够实现。他说道。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